【“齿”道匠心 “博”展华章】廖健专访 | 成为患者信赖的医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

日期:2023-07-07       编辑:宣传科

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;用爱心做事,用感恩心做人!”

——廖健

 

 

廖 健

博士,教授,主任医师,博士研究生导师,贵州省第三届“百优医师”,贵州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、骨干教师、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教师、优秀教育工作者,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十佳医生。2002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华人策略研究论坛,20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华人策略研究论坛获口腔医学博士学位。现任贵州医科大学华人策略研究论坛研究生党支部书记、研究生科科长,附属口腔医院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科科长、科研管理科负责人。美国种植牙科学会(AAID)会员,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学专委会委员,贵州省口腔医学会理事,贵州省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及口腔种植专委会常委。

长期从事口腔修复种植的临床工作,在前牙美学修复,各种牙体/牙列缺损的活动义齿、固定义齿及种植义齿修复,咬合重建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曾获全国BITC种植病例大赛三等奖。

2016年~2017年获国家公派留学于美国Loma Linda大学,同期参加美国牙科种植学会(AAID)认证的国际顶尖口腔种植大师课程(Implant Maxi-Courses)学习并获证书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;已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,主编专著2部,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,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余名。

他坚信医者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救人,更重要的是要取得患者与家属的信任。他就是今天专栏主角——廖健。

|小编:我们了解到您有出国学习的经历,可以谈谈这段时间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收获吗?

|廖健:主要的困难是沟通交流有障碍,在国内平时说英语时间较少,因此在国外全英文环境下,很难快速适应,但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交流,多参加活动,慢慢就适应了。这段出国学习经历也给了我很多的收获,首先是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很多全新的知识和技能,拓宽了自己的眼界;其次是在这段时间中,与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获得认可,这对我来说很重要。


|小编:您执医多年,请分享一下令您印象深刻的疑难病例或较为典型的病例病案?

|廖健:2022年,一位近9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,因部分牙齿缺失影响进食而就诊。患者自述曾就诊多家医院,医师均无法给他进行义齿修复。检查后发现患者上下牙列内部分牙齿龋坏仅剩残根,部分残根周围可见瘘管,同时伴有帕金森、高血压和心脏病,经评估后其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拔牙。患者虽然有语言表达能力,但听力和视力严重减退,无法进行正常沟通,于是我只能利用文字和手势与其交流,患者每次来复诊都会花上更多的诊疗时间。在牙体牙髓科、牙周黏膜科的协助下,经过4周的治疗,给患者戴上了保留牙根的覆盖义齿。患者戴上义齿后热泪盈眶,拉着我的双手连声道谢,最后一次复诊时还送来了锦旗。

|小编:当今,医患关系紧张,从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临床技术,也要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交流,才能做到事半功倍。请问您是如何在工作中提高患者信任度,缓解医患关系的?

|廖健:“医者,先做人,后行医”,在21年的行医生涯里,我一直坚持“医者父母心”的原则,对每位患者都是认真做检查、耐心做解说、专心做治疗。有时遇到老弱病残及远道而来的患者,为了缩短他们的就诊次数,经常义务加班治疗。我相信以真诚相待,想患者之所想,急患者之所急,就能取得他们的信任。

|小编:作为党支部书记、研究生科研管理科和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科科长、主任医师、教授,您身兼数职,均有所建树,是如何在平衡各岗位工作同时又能带领各团队取得优异成绩的?

|廖健:党建、行政管理、临床、教学及科研工作,是充满挑战且复杂繁琐的工作,所以必须得尽心尽力将每项工作做实做细。工作中,我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,合理安排所需的时间,并且始终保持高效专注的工作状态,才能使各项工作融合推进。

|小编:您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、优秀教育工作者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,主持参与了各类科研课题的申报,有什么好的经验及方法分享给大家吗?

|廖健: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。作为师者,以身作则,恪守师德,才能塑造优秀教师、学习榜样的形象;作为医者,信守医德,关爱患者,才能无愧于患者对我们的信任,无愧于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;作为科研工作者,实事求是、认真负责,遵守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,才能在正确的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。只有这样,才能同时做好医、教、研三方面工作。